从化纤原料到成衣制品的全链条协同,从传统制造到“AI质检”“5G工厂”的智能蝶变,福建福州纺织业正以质量为笔,绘就产业链供应链升级的新图景。自纺织业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赋能行动启动以来,福州市市场监管局锚定“质量强链”目标,以“链长引领、链主带动、政企协同”的创新模式,打通全链条质量提升路径,推动这一传统支柱产业突破同质化瓶颈、激活核心竞争力,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与消费升级浪潮中,奏响高质量发展的强劲乐章。
据了解,纺织产业是福州的传统支柱产业与重要民生产业,历经多年发展,已构建起从石化化纤原料到化纤、棉纺、针织及染整、服装的完整产业链格局。面对全球产业链重构与消费升级的双重机遇与挑战,福州市市场监管局将质量赋能作为破解产业同质化、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。通过召开“织就未来・赋能升级”专项启动会,正式拉开重点产业链质量强链序幕,并创新构建“三横三纵”工作框架——横向搭建政府、企业、技术机构协同体系,纵向打通政策指导、标准实施、效果评估全流程,为质量强链筑牢“四梁八柱”。在此过程中,该局有力推动“链长﹢链主”协同机制,福建金源纺织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金源纺织”)、福建东龙针纺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东龙纺织”)、福建长源纺织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长源纺织”)、福建省金纶高纤股份有限公司、福建恒捷实业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恒捷实业”)等链主企业充分发挥“头雁”作用,带动产业链上下游质量资源整合,推动产业整体竞争力提升。
在多维赋能的实践中,福州纺织业走出了一条全链条质量提升的特色路径。在福州市市场监管局有力推动下,培育质量文化成为产业升级的重要基石。长源纺织、东龙纺织等5家链主企业率先发起质量联动提升倡议,带动链员企业承诺实施“五大行动计划”;一系列针对性培训相继开展,企业先进质量管理理念、质量管理改进工具方法运用、卓越绩效助力企业发展提质增效等17项集中培训与企业专题培训,参训企业人员600余人次,将质量理念、文化与管理模式向全产业链延伸,有效提升了链上企业质量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。
为进一步凝聚质量提升合力,该局还引导企业建立质量强链服务联盟与质量协同生态圈,将中小微企业纳入共同质量管理体系,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质量雁阵。同时,整合政府部门、技术机构、认证机构、科研院所、知识产权保护机构及重点企业资源,构建覆盖全链条的一站式质量服务新生态,为企业提供标准、检测、认证、知识产权、数字化、绿色低碳等集成化服务,精准破解产业发展中的堵点难点。
“一企一策”的精准服务则让质量赋能更具实效。福州市市场监管局通过绘制产业链地图与质量瓶颈图谱,组织方圆标志认证集团福建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方圆福建”)等专业机构深入企业开展“质量诊断”。作为质量强链服务联盟的核心认证机构,方圆福建等机构充分发挥其在质量管理体系认证、标准解读、问题诊断等领域的专业优势,组建专项技术团队深入纺织企业一线,针对不同企业的差异化需求,识别、出具改进方案29项,为企业量身定制质量提升解决方案,真正实现从“发现问题”到“解决问题”的闭环,为纺织企业质量提升提供专业支撑。
在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改造领域,福州市市场监管局指导企业布局数字平台,深化人工智能、大数据等技术应用;金源纺织建成“云、管、端”一体化5G智慧工厂,全流程质量智能预警让质量问题发生率降低30%,直接减少经济损失107.9万元,细纱工序生产不良率从8%降至3%,机台利用率与生产效率显著提升;东龙纺织引入“AI质检师”,5G﹢经编花边瑕疵AI视觉识别检测系统实现100%全检,瑕疵识别准确率超95%,效率提升2至3倍。绿色发展方面,恒捷实业开展锦纶产业绿色低碳管理创新,部署二级能耗在线监测体系,并试点三级能耗监测,完成福州纺织业首张产品碳足迹核算,为产业“双碳”目标落地提供实践样本。
经过持续攻坚,福州纺织业质量赋能行动成效显著。千亿级“化纤—织造—染整—服装”产业带集群效应凸显,产业质量效益提升30%,优质产品溢价率超20%;供应链关键工序质量控制点覆盖率达100%,质量管理成熟度平均提高7.5%,生产效率提升6%,产品不良率下降17%;链主企业自动化智能化工序覆盖超80%,人工成本下降50%以上,生产和供应端降本增效8000万元,拉动工业增加值1.5亿元。
福州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该局将进一步推动“创新链、产业链、资金链、人才链”深度融合,以质量基础设施“一站式”服务为抓手,持续推进纺织产业从“规模扩张”向“质量效益”转型,助力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,为全国产业链供应链质量提升贡献“福州方案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