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益来自上海,在云南待了五年,野生菌早已成了他雨季里的牵挂。
上海本帮菜里少有野生菌的影子,刚来云南时,他最开始接触的是菌子汤锅——香气虽浓,却吃不出每种菌的独特滋味。直到慢慢融入本地饮食文化,他才发现野生菌的妙处:不同的菌子有不同的吃法,炒、煮、烤,甚至生吃,各有风味,连搭配的辣椒都有讲究,小米辣、青椒、螺丝椒,得按菌子的性子来。
他常去的餐厅,就有不少让他惊喜的创新做法。比如手撕牛肝菌,不是传统的切片爆炒,而是撕成细丝做凉拌,带着清爽的酸辣味;牛肝菌蛋挞,酥皮裹着菌香与奶香,成了他招待朋友时的“保留项目”。
除了去餐馆,李益自己也爱买菌子回家做。青头菌配青椒快炒,锅气一上来,满屋都是清甜味;鸡枞和火腿同蒸,汤汁都要拌进米饭里,一滴不浪费。他尤其钟爱见手青,觉得炒好了比其他菌子更有“冲劲”,每年还会采购松茸送给上海的亲友。
“在上海哪有这口福?”他笑说,以前在老家偶尔吃到的野生菌,要么价格昂贵,要么做法单一,远不如在云南这般,能随时尝到现采现做的鲜活。
“云南的野生菌,不知不觉就成了生活里的一部分。”李益说,这山里的馈赠,既有本真的鲜,又因人们的巧思而有了更多滋味,难怪让人牵肠挂肚。